查看原文
其他

诗眼睛||他评:木行之的诗 (连载75)(总502期)

大畜顾懿初翠儿 诗眼睛 2021-10-07

荐读


连载75


好诗之评!


 

简析木行之的诗歌


作者:大畜

    

木行之,原名廖松涛,2018年出版了第二本诗集《美若初见》。我阅读其中的部分诗歌后,感觉其想象独特,技巧成熟,情感蕴藉,值得品味。现试析几首。


德国文艺批评家莱辛认为,画是一种空间艺术,能表现静止的事物,而诗是一种时间艺术,能表现动态的事件。其实,诗画并非绝然对立,“诗中有画”或“画中有诗”常是对作品的较高评价。当然,莱辛认为诗要表现动态的事情,这无疑是正确的,甚至是一首诗作成功的关键。木行之的《俸伯桥上的黄昏》就很好地实现了黄昏景象的动态化。他把晚霞写成由河面起飞的“飞机”,这与“落霞与孤鹜齐飞”有异曲同工之妙,以动态方式表达了对晚霞的独特感受。很多诗人写过落日,如写意的“长河落日圆”,而木行之说落日是硕大的蛋黄下到河里,具有动感、新意,也很形象。在如此良辰美景,诗人注意到水面一朵朵含苞待放的荷花,像装着红酒的高脚杯,在晚风中碰杯、致意,共享无限美好的黄昏。可以说,木行之以动作化、比喻等手法把黄昏写活了,这不能简单地以“诗中有画”来概括,而是诗中有精彩的“微视频”。全诗如下:


我来时,晚霞正从河面的跑道上

滑翔,起飞


黄昏把一枚落日硕大的蛋黄

下到了潮白河里


荷花频频举起高脚杯

晚风中相互致意,碰杯


木行之在日常生活、历史题材等方面有自己的诗思,往往能够出新,别具一格。如《隆中》,诗人不写孔明的神机妙算,不写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敬,而是写未遇时的隆中生活。只有书童闲扫庭院,写出生活的空闲。但“偶有风动便不觉山空”,既是禅意的表达,也是暗示隆中生活并非真正归隐。只是时机未到,等候的那人还没来,只能躬耕度日。可是,摇摇羽扇,不知不觉度过了十年,相较于“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雄姿英发,流露了时光飞逝而未能施展抱负的感慨,写出了那种明主未遇而冷落的心境。《隆中》全诗如下:


书童。不知先生的行踪

闲来扫扫庭中的落红


云来也好,月来也罢

偶有风动便不觉山空


等的那个人还没来。也罢

俯身躬耕汉家的田垄


摇摇羽扇

已然度过十个秋冬


说到少林寺,人们会想到少林功夫,以及“天下武功出少林”的说法。木行之写《少林寺》也写到少林功夫,但不直接写武僧如何了得,而是从侧面来表现。如,“嵩山是一记挥向天空的重拳”,老和尚的“一声阿弥陀佛”使它突然收手。松树也是武林高手,其常年打坐,内力深厚,能轻松化解风霜的攻势。木行之又写到细微的蝙蝠,其身体倒挂是学了少林轻功,而红石榴学的美丽招式是花拳绣腿。这几节对景物拟人化,表现了少林十八般武艺绝学,营造了少林寺的武术氛围,但也使少林寺显得杀气过重。为了弥补和升华,木行之由物及人,写并不潜心武学的小和尚,他在花丛中自娱自乐,十分活泼可爱。最后一节为全诗添加了一道轻松、靓丽的色彩,也显现出诗人独特的匠心和视角。《少林寺》全诗如下:


嵩山是一记挥向天空的重拳

即将击中天空的面部,突然收手


因为清早扫地的老和尚,不经意间

念了一声阿弥陀佛


松树常年打坐,用内力轻松化去了

风刀霜剑凌厉的攻势


久居寺院的蝙蝠,偷学了上乘轻功

藏身檐角,倒挂金钟


枝头红石榴出拳的招式,花拳绣腿

少了几分阳刚之气


小和尚定力尚浅,山中野花

开口一笑,便神魂颠倒


木行之的诗歌中有不少雄奇壮丽之作,这些诗非胸襟开阔、想象大胆者而不能成。在诗风婉柔萎靡、诗人性征模糊的当下,这种具有男人气质的诗歌显得难能可贵。以《望庐山瀑布》为例,首句将瀑布奔泻视为“倒出三千尺美酒”,此气势不可谓不磅礴。开篇如此壮大,要接着往下写通常就困难了,但诗人却很自然地续写,由酒联想到了喝。哪位英雄能“一饮而尽”呢,天下没有这样的英雄好汉吧。那再往下写,能否由喝酒写到醉,比如醉个三天三夜?似乎也可以,但是显得小家子气了,犯了“虎头蛇尾”的大忌。木行之却驾驭自如,他紧扣住设问,而不做直接回答,写“大地笑而不语/它的肚量是奔腾的江河”,并以此收尾。广袤深厚的大地能容纳江河,又何况一条瀑布?然而,大地笑而不语。诗歌构思巧妙,气势连贯,结尾有力,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望庐山瀑布》全诗如下:


手握庐山这把巧夺天工的酒壶

倒出三千尺美酒


试问天下英雄

谁敢一饮而尽


大地笑而不语

它的肚量是奔腾的江河





我认识的木行之


文/周步 


在“百度”搜索《北京诗人》,得知主编是木行之。我当时想,木行之肯定是一位老夫子。因为能扛得起《北京诗人》这面旗帜的,绝非小字辈所为。如此一想,感觉木行之应该是一位情性内敛、老成持重、诗意凛然的诗者。于是,和《北京诗人》QQ群有了联系。

于是,见到了木行之。

但我见到木行之绝不是想象中的木行之。

那是2014年底,诗人杨超组织了第一次“北京诗人读诗会”。按照读诗会报到地址,我去昌平一个叫北七家的地方。在天通苑地铁口,杨超电话里告诉我,廖松涛接站。

廖松涛就是木行之。木行之是他的笔名。

我见到的木行之不是高高在上和老气横秋。木行之戴眼镜,中等身材,长相喜庆。木行之是位书卷气很浓也很热情的青年才俊。

我和木行之的交往由此开始。我叫他松涛,或廖老师,或直呼其名。我从没有觉得这个称呼有何不妥或不适。这和有些大家和某些刊物主编的道貌岸然与深不可测大相径庭。在有些地方,有些人,如果你不是很响亮的叫出能显示对方尊贵身份的称呼,那是一件后果很严重的事情。但木行之没有。在之后的交往中,我一直这样称呼,或以兄弟相称,或给他人介绍“他就是木行之”。

诗人的才情是从诗歌开始,以对诗歌的贡献成就自己。后来知道,《北京诗人》由木行之一手创立。《北京诗人》是一份民刊,已创办五年。五年来,《北京诗人》已出刊20期。《北京诗人》凝聚了一批卓有影响力的诗人队伍。五年来,《北京诗人》没有接受过任何一笔商业赞助。“保持诗歌的纯粹和干净,保持《北京诗人》的高贵精神。”松涛说。

诗人梦溪去世后,木行之在《北京诗人》网页上发了一个征文启示,诗友们纷纷以诗歌的方式,纪念和缅怀这位诗人。《北京诗人》不惜版面,刊登十几位诗友的诗作,以告慰诗人在天之灵。

近年来我写散文比诗歌多些。因为忙于生计,除过一些熟人的作品,几乎很少阅读诗集,我的阅读量实在是太小了。记得在两次有关诗歌的聚会上,我和松涛聊起诗歌,松涛每次都能脱口而出很多西部地域性的诗歌篇章和名句,让我大为吃惊和尴尬,也由衷的敬服。而我写的几首西北地域性的诗歌,松涛默记在心。这之后,我才知道松涛是公务员,湖北人,有很高的学历。

十一月初,松涛在微信群里说有两张话剧票,在中国剧院演出,问谁去?我看看演出地址离我不远,松涛要来,我自然要去。一来想看看话剧,二来也是尽地主之谊。饭未闭,和松涛同来的朋友旺华兄弟,已悄然埋单。这就是木行之。这就是木行之的朋友和兄弟。

《北京诗人》刊登我诗歌的那一期,松涛总会把杂志给我。

《北京诗人》的刊登的诗歌被其他杂志转载,松涛几次三番的联系作者,邮寄稿费和诗刊。

《北京诗人》,从没有遗漏掉一首好诗的收录。

现在,《北京诗人》已成为北京本土最具代表性和有影响力的一本诗歌刊物。木行之的诗,也成为北京诗人群体最炫目的关注。

木行之不是大家,也不是名家,他是一个让人由衷敬佩和敬仰的青年才俊。

他是一个把诗歌作为事业的诗刊主编。

这就是我认识的木行之。

 

木行之的诗歌附录两首:

 《根》(外一首)

文/木行之

 

根,必须一弯再弯

才能把泥土抱紧

拧出土壤里的水分

 

根的一生都怕光

或许有一天离开土壤

见到了阳光

那就是死亡

 

死亡又有什么可怕的

请用刀细细雕刻

每一刀都切下血肉

留下永不变色的骨头

 

 

《一滴水》

 

一滴水

足以勾出柳树细长的眉

画出桃花粉红的腮

 

一滴水

足以让云儿流一场眼泪

让春天醉上一回

 

切莫!在桥头打劫夜色

一滴水足以照见

腰间别着的吴钩

 




【山城子学习】系列:



1、虚掩之门

文/ 木行之


虚掩柴门,等风儿挤进来

一树梨花便又多了个伴儿


其实,关不关门,花香是关不住的

它可以轻易调匀月光的味道


如果风儿在梨树下坐久了

风儿的颜色应该是白色的吧


晚霞在耗尽火焰之前

会将草庐一烧再烧



【山城子学习】


诗里的画

美得有话要说

那是晚霞

涂红了农家干净的生活


2015-1-1于沪


2、憾

文/ 木行之


我可以拍下花朵

拍不出它的芳香

我可以拍出树林

拍不出林中的风声

我可以拍下你的背影

拍不出你心头的火焰



【山城子学习】


这样的心理是发动机

可以牵引着语言通感出鼻息


“拍不出”是一种要求

变幻技巧可变难为易


“背影”里掩藏着“火焰”

风雅才可以当空崛立


2015-1-1于沪


3、蜀道

文/ 木行之


一条路,放低了姿势

在林间匍匐,穿行,时隐时现

它要去的地方,尚无人迹

花草尾随其后,忽左忽右


石壁越来越陡,越来越险

它走得越来越快,越来越急

终于摆脱花草依依不舍地纠缠

切断灌木丛东拉西扯地羁绊


高处,只有石头这些硬东西

才能站得稳、立得住

它向上,向上,再向上

终于从天空接回白云


白云是四处云游的高僧

刚从天际归来。它宽大的僧袍

足以掩护一群无家可归的飞鸟

穿越渺无人烟的蜀道



【山城子学习】


我是作为人生之路

前来细细地阅读

                    ——题记



“放低姿势”那是要谦虚

之后的艰难奋斗

则是“越来越”的连续的

比喻与反复


“摆脱”的应是名利那些吧

而“向上”的复沓

终于活出了境界。于是

生命的意义翩然而舞


2015-1-1于沪


4、《打针》

& 木行之


小时候,最怕打针

母亲哄我说:不疼

医生每扎一针

我几乎疼得喊一声


母亲的眉头紧皱一下

仿佛那针也扎在了她眉间

划过一道伤痕


如今,母亲年老有病

医生给她扎针

母亲若无其事

仿佛那针不是扎在她手上


而我的心却随针头起落

猛地疼了一下

那针分明扎在我心坎上


2014-12-7

(选自木行之2014年诗歌自选集)


【学习】


1、母爱与子孝,无疑是最普遍的题材之一,特别是每年母亲节到来之际,网络诗坛的诗人们,都纷纷歌颂母爱,尽表孝道。但有些作品所用素材,难免近似与雷同。诗人木行之却另辟蹊径,从千万素材中,筛选出个“打针”来。这就与相同题材的许许多多别人的作品,迥然分开,令读者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2、诚然,选好了素材,接下来还有个写法上的问题。木行之用的是对照法——将自己童年打针的情形,与如今母亲打针的情形相对照,从而歌颂了伟大的母爱,也充分表达了子孝的心情。


3、再有就是采用何种诗性的语言来行文,这关乎作品的风格如何。木行之的诗歌语言艺术在于通俗晓畅,明白如话,生动形象,自然亲切,却又不乏诗性。


4、诗性,就是语言的艺术性。展开说就是语言的精炼、含蓄、生动、形象、逼真、幽默等等的艺术呈现。

第一节的母亲说“不疼”,与“扎一针”“ 喊一声”的反衬,就很生动形象。而一个“哄”字,不仅逼真,而且表现了母亲爱护儿子的急切心情。

第二节和第三节,对母亲先前“眉头紧皱”和如今“如无其事”的具体描写,更加逼真形象。

第四节,则以“猛地疼了一下”的形象描述,表达了儿子心疼母亲的真实情感。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说这首诗的诗性,主要是通过语言的生动、形象、逼真而呈现的。


2014-12-15于夏云


5、《喜鹊腹部私藏了一抹白雪》

文/ 木行之


除了喜鹊腹部那一抹白雪

迟迟不肯化成云朵

对于春天而言

所有与雪沾亲带故的事物

入口即化


2015-12-18


【山城子学习】


春天来了。

鹊上枝头喳喳喳地叫,是在喜悦地报告雪化冰消了。

诗人刚好走在树下,抬眼一瞭,就瞭来了那“一抹白雪”。

于是,灵感迫不及待而至……


诚然,相同的场景与喜悦,我这样表达,就是小小散文。

而木行之幽默、想象、拟人,就含蓄灵动成一首小诗了。


2016-1-5于沪


6、《唐》

文/  木行之


黄鹤楼高高在上

万千诗句矮了一头


明月早已费尽诗人的酒量

烽火茂盛时,炊烟年年减产


一个妃子回眸一笑

醉倒一个唐朝


【读后感】


一个“唐”字的标题,就足够吸引我了。我知道那是中国诗歌的骄傲,是诗仙与诗圣并肩创造诗大国荣誉的时代。


但,仅有仙与圣是远远不够的。仙与圣可以分别是那个时代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而整体的辉煌还有许多杰作与精品。而后人对那浩繁如满天星斗的唐诗,毕竟喜欢北斗座,还是仙后座,也因人而异。北京诗人木行之,看来最喜欢崔颢的《黄鹤楼》了。所以有“高高在上”的赞誉。这个我很共鸣。

而诗仙李白,望壁兴叹,未敢提笔。他的“床前明月光”,哪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来得景凄情真意切呢?至于诗圣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也稍逊风骚了。

当然,提起唐诗,白居易美丽的诗双璧,也无人不仰望。木行之选了双璧中的《长恨歌》,用“醉倒一个唐朝”,一语双关地给与赞美与评价。


读了木行之的这首《唐》,我最大的感想是,一定要继承我国古代诗词的艺术传统,并将其融入各自新诗的创作实践中,为复兴中国的诗大国荣誉,而不懈努力。


2017-2-2于故乡


7、《望庐山瀑布》

文/  木行之


手握庐山这把巧夺天工的酒壶

倒出三千尺美酒


试问天下英雄

谁敢一饮而尽


大地笑而不语

它的肚量是奔腾的江河



【读后感】


如今网上的诗歌论坛,流行写同题诗。诗人木行之这首诗,竟与诗仙李白相隔千年同题了。

《望庐山瀑布》——李白用他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写风景,以抒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已经成为千古名诗了。面对这样的同题,你不另辟蹊径如何赶得上前人呢?

李白在诗中把庐山比喻为“香炉”,木行之则借鉴以“酒壶”而起。这倒也相当,都取形似。李白顺势让其“生紫烟”,那是逼真的描述。而木行之干脆就“倒出…美酒”以承,且借用了李白的“三千尺”。

另辟的蹊径在哪呀?妙在一转“试问天下英雄/ 谁敢一饮而尽”,紧接着就合在我意想不到的肚量极大的“大地”形象上了。   

看来,题虽同,而旨相异。木行之是借题发挥,并非与李白比写风景,而是要树立起一个大家风范的诗形象来。从这点上说,这是一首很成功的自由体新诗。


2017/2/3于故乡


8、《水井是故乡祖传的花瓶》

文/  木行之


水井是故乡祖传的花瓶

清晨汲水的女子

是插入花瓶的一束花


我的共鸣:水井是我再熟悉不过的了。年轻时,我从沈阳回到故乡,就到街上的水井担水;我不在家时,我妻也去那里担水。若是清晨去担,可不就与诗中描写的情景一样一样的了。诗人想起水井,就是想到了故乡,以及故乡那些美好的故事了吧?


我的学习:学习木行之美丽的想象——“祖传的花瓶”。他居然将水井的容体,从地下拔出来,再袖珍一下,那可不就是“花瓶”了。诚然,从修辞上说是比喻。比喻修辞格的使用一是要贴切,二是要新颖。木行之都做到了。


我的感慨:可惜这样的水井,在我的故乡,早已不复存在了。就是后来普遍代之以的“洋井”,也都在院子里撂荒成了一桩锈铁。我在内侄家住了两个多月了,饮用水、太阳能、暖气水,全都是自动化了的。但,我的第二故乡,黔中的平坝,还保留着许多古井。


2017/1/2于故乡




漂泊,深入生命的足迹

 ——木行之2014年部分诗歌赏析

 

顾懿初

 

木行之,本名廖松涛,诗人,现居北京。2011年1月创办民刊《北京诗人》,任主编。坚持“公益、艺术、独立”的办刊方针,用行动抒写了诗歌的纯粹性与诗人本真,为一千多名诗歌爱好者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著有诗集《漂泊的石头》。

 

木行之,是我在网络上非常敬佩和尊重的诗人之一,不仅仅体现在他个人独立创办《北京诗人》这本民间刊物,从来没有收取入选者一分钱,免费赠送入选者刊物,更因为他的人格魅力和淡泊名利的品格,笑对人生的态度,均散发在他平时的言谈交流和诗歌中。这组诗歌是木行之2014年的自选集。我从中选几首来读:

 

一、深入生活的独特感悟

 

美国诗人简•赫斯菲尔德认为“诗歌并不仅仅基于诗歌,它更基于一种彻底的有生命的生活”。这句话,我个人认为用在木行之身上也尤为贴切。且先看木行之的这首《根》:

 

根,必须一弯再弯/才能把泥土抱紧/拧出土壤里的水分//根的一生都怕光/或许有一天离开土壤/见到了阳光/那就是死亡//死亡又有什么可怕的/请用刀细细雕刻/每一刀都切下血肉/留下永不变色的骨头。  ——木行之《根》

 

每棵萝卜生来就受困于坑/每个坑里都埋藏着一砣血//贫瘠的泥土覆盖着/数不尽的血块子//它们夜以继日的膨胀/用血肉之躯挣破土壤//它们必须炸开自己/让血洒满这片土地。  ——木行之《萝卜》

 

木行之的《根》,是一首对生活相当感悟的诗歌作品,他的诗歌有一种异构之美,让人读了有再想读一遍的劲头。《根》开头用一弯再弯这个词,非常形象地凸显了根的特性,字字句句的结构如根的结构成发散状扎入泥土、扎入生活,就好像毕加索的画一样,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和领悟能力。木行之在诗歌中善于将生活的整体切割成一个个元素,然后揉碎、打磨、重新组合,这是他对生活的独特领悟。当然,文字整体是相对激昂的,有思考的余地,我们看到,诗人从几个方面来描写根的,首先,这首诗几个分段之间有严丝密缝的联系,文字与文字之间留有一定的空间和留白,这就让诗歌有了嚼头,有了立体感,读完给我一种出奇制胜的感觉。其次,根本身就带有多种解释性,可以解释为生活,也可以解释为一种韧性与品格,或者是脚踏实地而又不屈不挠的精神。第三,文字的严丝密缝让诗歌具有从内向外,由里及表的思维,想象力随着诗人的描述在不断延伸,我甚至读到了诗人心灵深处的独悟,恰恰这份独悟让这首诗具有了一种力度或者说是力量,这种力量的爆发是这首诗歌不容忽略的前提和亮点。

高尔基说:“要写的简练、紧凑,写主要的东西,而且要写得像钉子钉进木头那样,一切都钻入读者的心中。”所以,好诗歌是需要一品再品的,当我读完一遍之后再回过头来重读第一段,我发现,诗人正是运用了准确的判断力,运用从外部深入的方式,让诗歌更加细致扎实耐读:“根,必须一弯再弯/才能把泥土抱紧/拧出土壤里的水分。”一弯再弯、抱紧、拧出等词的运用,有加强效果的作用,让诗歌有一气呵成之感,所以我认为读这样的诗是需要慢慢咀嚼的,才能读出诗人构建的意境,才能品咂出深沉且富于美感的韵味来。根,其深远的意境更需要读者慢慢来领悟。正因为这首诗具有了外形与内涵的恰当融合,并凸显了根的心智、坦然与坚硬,这就是根的含义,给我们留下的是更多的从容与清醒,诗人的文字,让这份锐利、思考在生活中凝聚并存,而根,就是这样一个点,这个点,足够给我们留下思索的空间。

与《根》相媲美的是另一首诗是《萝卜》。萝卜,同样深入泥土的物种,但萝卜的体验在木行之的诗歌中,表达得更为直接和深刻,潜藏在文字里的诗意辐射面更广,穿透力与语言张力都极大。《萝卜》采用了隐忍的抒写手法,诗人紧接着用近距离的接触以及大胆的涉及和描摹,文字运用之张扬、真挚、深入,读后内心禁不住叫好,一如这样的句子:“每棵萝卜生来就受困于坑,每个坑里都埋藏着一砣血”,你能从这这些文字中读出挣扎的痛,那是一种聚集着记忆、忧伤、困惑、疼痛的过程与生长,诗人情绪的表达手法相当丰富,且很有层次,敏锐的视角,直接切入生活的底部,其内心的悲悯和疼痛也让人为之共鸣。最后,我们来读读诗歌的结尾:“它们必须炸开自己/让血洒满这片土地。”在这两句诗句中,诗人运用了非常跳跃的语言,其意境的扩张张弛有度。生活的背景和现实的影子在诗歌的结尾都有所深入。诗人在这里直接将生命体悟化作诗意来作提升,这样的表达方式显得更加透彻,对生活的感悟尤其细腻深刻,大气自然。这就是我们常见的诗歌内在跨度的涉及和触摸,可以说超越了单调的抒情范畴,木行之运用萝卜不动声色地勾织,诗意如火般纯青。情感在他笔端进退自如、跃动自如,鲜活的画面联想与诡谲的意象融洽凝结,使语言呈现出陌生化的诗意效果。

 

二、修辞技巧的娴熟运用

 

诗歌的用语,包括它的准确性、可理解性和感染力,都是展现内心情感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为修辞。修辞让诗歌多了一份情感的抒发,蕴涵着一股柔韧之美。如同音乐,可渗入诗人隐忍的念想和对事物的感叹中。

 

一滴水/足以勾出柳树细长的眉/画出桃花粉红的腮//一滴水/足以让云儿流一场眼泪/让春天醉上一回//切莫!在桥头打劫夜色/一滴水足以照见/腰间别着的吴钩。  ——木行之《一滴水》

 

蝉每喊一声/夏天就热一分//这个夏天滴水不漏/行人挥汗如雨//一朵睡莲不动声色/享用千亩水色//风趋炎附势/压低一排排树木。  ——木行之《夏天》

 

《一滴水》正是这样巧妙的表达,让我印象深刻。这也是木行之诗歌路上一路漂泊的足迹和印证。整首诗歌干净、简洁、深刻。简单的意象在张驰有度的叙述中,让人感受着回味着。这种源自生活,而形于心灵深处的感触通过诗人剔透的表达后,给人一种感性的唯美和理性的思索。“一滴水/足以让云儿流一场眼泪/让春天醉上一回。”这是诗人在寻觅心的归宿,即便是一场眼泪、一滴水也要醉上一回。生活有时太过单一,时时提醒我们需要寻找、需要自我解构,这是一个痛苦但又充满诱惑力的过程,这一过程,随着诗人给我们展示的文字在静静流淌外,其内涵更像是一面镜子,写出了一滴水的性情与神韵,引人思索。

《一滴水》之所以写得如此华丽却又不乏思考,这和木行之善于用寥寥数语就能勾勒无限意境的修辞手法有很大的关系,这也是木行之诗歌的特点之一:短而有味。曾经听人说诗是给少数人看的,也有人说是给普通大众人看的,我只是在想,诗,其实是给懂你的那个人看的。也就是说一个诗人要如何用精神之法来打动路过这些文字的人,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木行之的诗,更多的倾重于思考,那是一种站在现实之上的思考,思考之后,还能打动读者,这就是诗歌的成功。

再来读木行之的另一首诗歌《夏天》:“蝉每喊一声/夏天就热一分//这个夏天滴水不漏/行人挥汗如雨//一朵睡莲不动声色/享用千亩水色//风趋炎附势/压低一排排树木。”这一段描写,诗人始终站在现实之上很平静的叙述,借用最普通的人或事物,用精神上的一种贯穿,来表达内心的一种感怀,仿佛诗人正在拧出自己,拧出一颗诗心。风趋炎附势,压低一排排树木,多么好的句子啊,最普通的人也能感受到诗歌中的一种夺人之美。所以不难看出,木行之的诗里的另一面同样丰富,让人回味诗歌本身内涵的时候也引发深思,即想到的永远不会结束,木行之诗歌的美还表现在他不需要用特别华丽的辞藻就能轻而易举展示华贵的美,俘获读者的心,正如希腊大诗人荷马的著名史诗《伊利亚特》,不用浓丽的词藻来描绘海伦的容貌一样,只轻轻几笔就能点出海伦的倾国倾城之美。这是荷马艺术的高超处,也是我们后人所赞叹不已的。

 

三、诗画结合的巧妙渲染

 

小城三月,一刻千金/花朵争分夺秒给枝头着色//有红颜自南方来,带来烟雨/微风细细,小燕子穿走青衣//河水从城边流过/只匆匆一笔/画出小城的轮廓。

——木行之《小城之春》

 

风吹燃一池荷花/水中舞动的火焰//慌忙逃离的水鸟/划出一道道波纹//风经过湖面时/荷叶弯腰捂紧了衣裙。  

——木行之《荷》

 

这两首小诗相对轻快一些。读后,我触及到美的力量所带来的那种亲临般的体验。《小城之春》诗人以无限丰富的笔调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陷入了一幅浓墨淡彩的画中,“河水从城边流过/只匆匆一笔/画出小城的轮廓。”只轻轻一笔,轻字用得多好啊,如春天的燕子,读这样一首诗歌,心情也随之愉悦起来,诗人所表达的或许就是在一种纯粹的时光里能安静徜徉的诗意背景,而我们,只需静静随诗人思绪的纷飞而纷飞,已然足够。“小城三月,一刻千金/花朵争分夺秒给枝头着色//有红颜自南方来。带来烟雨。”诗歌一开头就在铺叙一种情感的色调,苏东坡论唐朝大诗人兼画家王维的《蓝田烟雨图》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木行之的小城之春也给予我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感觉,优雅的诗句让诗歌的主旨,即情感的表现和对应的景象一起展示出来,画出轮廓。这种隐匿的抒情方式,让情与境达到统一,诗人再通过时间,季节、景色以及倾诉等方式,加倍强化思念,并且加强诗歌旋律的顿扬。

与之媲美的《荷》,在意境的渲染上有相似之处。笔触所至,散发出纯净、简洁和成熟的韵味,飘扬着空灵的气息。许多优秀的诗句令空间无限张开。如:风吹燃一池荷花/水中舞动的火焰//慌忙逃离的水鸟/划出一道道波纹。舒缓的叙述,自然明晰的意象,丝丝入扣的渲染,如淙淙弦音,这就是这首诗歌带来的内心振动及感触。一行行诗如一幅画,语言舒张有度,意象出神入化,情感饱满却又不显张扬,诗歌最后一笔:“风经过湖面时/荷叶弯腰捂紧了衣裙。”唯美的表达与诗人展开感情的提升在诗歌的本意上巧妙吻合。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很注意诗人的用心,发现诗人对于语言的拿捏很有分寸,让诗歌拥有了艺术的美感。这种诗画结合巧妙渲染的创作手法,拓展了读者的阅读视野。

 

四、意象变化的多元化手法

 

你信不信/那些虚度的都是最美的时光/比如无缘无故坐在河堤上发呆/看落日的霞光点燃满河火焰/又如独自走过深秋的枫林/枫叶扑簌簌落在肩上/你的身影被林荫道边高大的树木/越夹越紧/你无意在时光中起舞/只愿追逐流水的脚步/漂泊到天尽头/像一叶孤舟。  

——木行之《那些虚度的都是最美的时光》

 

小时候,最怕打针/母亲哄我说:不疼/医生每扎一针/我几乎疼得喊一声//母亲的眉头紧皱一下/仿佛那针也扎在了她眉间/划过一道伤痕//如今,母亲年老有病/医生给她扎针/母亲若无其事/仿佛那针不是扎在她手上//而我的心却随针头起落/猛地疼了一下/那针分明扎在我心坎上。  

——木行之《打针》

 

当诗歌的表现手法呈多元化发展趋向时,诗人们笔端的文字也日益丰富起来。木行之这首《那些虚度的都是最美的时光》,我先是被这首诗歌的题目吸引,接着被这首诗歌的语言迷住,读着读着又发现这首诗歌中的意象错落有序,令诗意顿现饱满又富无限魅力。比如这几句“比如无缘无故坐在河堤上发呆/看落日的霞光点燃满河火焰/又如独自走过深秋的枫林/枫叶扑簌簌落在肩上。”这些抽象的词汇在诗人笔下瞬间成为了具体的事物,你仿佛置身其中,那个无缘无故在河堤上发呆的就是自己。这就是文字的魅力,也是诗人的魅力,这些情感表达的句子就像一位酿酒师,酿出的香味散发出时光岁月的醇厚。这些情愫与虚度的横切面,在切开后散发出小巷深处尘封的香味,这种抒发与文字一起交融的组合令读者沉醉不已,这就是诗歌多元化手法展现的一个方面。

木行之的诗歌多数短而精,简洁凝练的诗句中,给读者留下一挥而就的创意美感,仿佛一支笔在他手下,一笔就能画成一片森林。这种尽现意境的描写方法,有一种时光交替的坦然和短而精的诗意内涵,短诗不容易写,几行短短的诗句就要表达诗歌的主旨,这需要诗人具有深厚的文字功力。这首《那些虚度的都是最美的时光》闪着灵光的体悟片段,每一节都是源自灵魂深处的心音,潜藏着逝去的隐痛,读之感人至深。整体手法老到,语言精致,联展从容开阔,意蕴幽美。它同时去掉了长诗的散,具有了短诗的魂,个人认为,这样的诗歌更容易让读者接受。

木行之的《打针》更是让我为之一震,个人认为这首诗的角度切入得非常好。我仿佛读到自己,面前晃过如此相似的镜头。诗人运用打针这看似小事实则是在呼唤一种亲情的回归,诗人通过打针来体验一颗母亲的心,这是诗歌的核心,也是该诗的亮点,这种亲情的倾诉呈现出母子之间深厚的感情,值得赞颂。而这种体验,正是我们要倡导的孝道,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生活的艰辛或忙碌,会疏忽一些细节,所以一个电话、一次亲情的拥抱、一次去医院陪伴亲人打针,都是我们感恩感念的回报途径。诗人通过比对的画面,从小时候自己打针,仿佛扎在母亲心上开始,到如今,反过来母亲打针,仿佛扎在自己身上,这个体验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也是生活的过程。打针事件看上去虽小,然诗人的表现手法打破了已经形成的惯例和模式,那种心焦以及疼痛的心情跃然而出,留下了生活中我们逐渐找回的不可忽略的东西,那就是我们要找回的亲情。

诗歌是需要倾心交流的,你对它付出越多,它回报你也就越多,就像生活。木行之,一个在诗歌路上不懈努力的歌者,他憨厚朴实的胸怀正如他的诗歌,在广阔的天地之间,默默耕耘着、奉献着……

 

2014.12.20-28日于上海




我读木行之(廖松涛)

文/翠儿


因为诗歌,也因蝶小妖妹妹的相约,偶然成为北京诗人论坛的一员,转眼七八年了,我沉醉于这一片小小的天地,把这里当成了自己心灵的家园,和小伙伴们一起写诗,一起组织各种和诗歌有关的活动,结识了很多热爱诗歌的兄弟姐妹。这么多年,大家彼此惺惺相惜,不离不弃。也许木行之老师太低调,太安静了,这个名字在我心里,一直只是站长,是和北京诗人论坛,《北京诗人》刊物密不可分的一个名词。直到他的诗集《美若初见》面世,直到我怀着感恩的心,一首一首读完他的整本诗集,木行之这个名字和他的诗歌,才终于变得鲜活,生动,有血有肉起来。


潜意识里,我们都以为自己才是最热爱诗歌的那一个,殊不知,世间有多少缪斯的孩子,为了诗歌,呕心沥血,倾其所有,默默地奉献,却从不张扬,木行之老师,无疑就是这样的一位诗人。从2002年漂于北京,并于2011年在京创办主编民间诗刊《北京诗人》至今,截止2017年底,出刊28期,仅仅是这样的一些数字,就不难想象,他为了诗歌,为了热爱诗歌的兄弟姐妹,在做着怎样的坚持,付出了多少努力。同样痴迷于汉字的我,由不得心里对他生出深深的敬意。我选出《美若初见》中尤为偏爱的几首来品读,翠儿不擅写评,只能以点滴心得表达一下对木行之老师的敬意。并愿意和诗友们一起走进他诗意的世界。


 《悬空寺》


究竟要修炼多少年

方可在悬崖峭壁间攀岩


翠屏峰腰间系着一座寺院

这块祖传的宝贝,从不离身


背后有恒山这座大靠山

对于风雨,一笑置之


 

【翠儿品读】木行之老师的诗歌里,很大一部分都是以中国的名胜古迹而命名的,不难看出,他一定游历过很多地方,字里行间充满对祖国江山大川的热爱与深切的关注。更彰显出诗人的睿智,幽默与豪迈的胸襟。悬空寺,就是其中的一首。悬空寺,也称玄空寺,位于山西浑源县,悬挂在北岳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半崖峭壁间,建于14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后期。是国内现存的唯一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


木行之老师在短短的六行诗里,不仅仅阐明了悬空寺的地貌,特征,祖传的宝贝,更以拟人的手法,融入了诗人面对风雨,一笑置之的潇洒,豁达的情怀。诗人是不是也在婉约的告诫我们,诗歌固然需要悬而又玄的意境来彰显诗人的个性与诗的韵味,却又像悬空寺那样,依然离不开背后恒山这座大靠山。不能离开脚下生养我们的土地呢。全诗情景交融,浑然天成,没有一丝刻意雕琢的痕迹。诗人以“究竟要修炼多少年”起句,在我看来,这也是诗眼。专注于精神世界如何丰盈的人,都有属于自己修炼的方式。所谓殊途同归。诗人何尝不是在以行走和抒写的方式,不断地修行,丰盈着诗意与自己的生命呢。


 《在秋天》


满山的黄叶是高飞的黄土

遍地的黄土是归根的黄叶


黄叶与黄土共用一个肉身

黄叶终究化为黄土,现出原形


在秋天,风雨是自然法则

铁面无私的执行者


【翠儿品读】木行之老师眼里的秋天是黄色的,这个黄,是黄土地的黄,也是玄黄的黄,所有的玄黄子孙都成为他诗意中的一份子,我们即是卑微的落叶,遵循着自然的法则,飞起或降落,我们又有着黄色不可侵犯的尊严与坚持。看吧,风雨这个铁面无私的执行者可以见证我们的骄傲与落叶归根的心魂。全诗依然只有六行,诗语凝练,通篇不用典,不炫冷僻,不事雕琢,却有着不一样的感召力,具有着超凡脱俗的魅力。


 《幻》


谁敢在你眼中的浪花

冲浪


谁将指间缠绕的乌发

盘成了云朵


赵州桥,恰似历史长河中的

一把拉锁


轻轻一拉

便合紧了时光的河流


【翠儿品读】赵州桥,坐落在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建造,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单孔敞肩石拱桥,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木行之老师的笔端,无论是洨河,还是赵州桥,都是拟人化的,画面富有质感与动感。


可视可闻可触可感,短短的几行诗里,他用缠绕,盘成,轻轻一拉,这样的几个动词,让洨河这个美人儿变得生动与无限的柔媚,她眼中的浪花,既美轮美奂又不能侵犯,而诗眼正是拉锁一样神秘的的赵州桥,轻轻一拉,就锁住1400多年的历史与沧桑。全诗紧扣“幻”的这个主题。读来悱恻莫名,令人生出许多美好的遐思。


 《老玉米》


马齿苋牙齿再多

也多不过玉米


玉米开怀一笑

露出满嘴金牙


若能借我几颗

给姥爷种上


他便能啃动时光中

不为人知的荒凉


【翠儿品读】马齿苋和老玉米都是农家田埂地头里最常见的。诗人寥寥的几笔,就让整体画面多姿生动起来,“玉米开怀一笑,露出满嘴金牙”托于物而寓其感的旷达,乐观与宁和,还有对故土亲情的眷恋与关注,跃然纸上,形式与意旨都能“言之有物”,读来让人倍感亲切。


 


《泥土里的孩子》


番薯、土豆这些土头土脑的孩子

都是泥土身上掉下的骨肉


菜地里安分守己的子民

泥土深处抱成一团


阳光、水分从来不会偏心

大地能给予的也就这么多


除了成长,别无选择

它们的未来取决于自身的重量


【翠儿品读】极为喜欢番薯和土豆,自己的诗歌里也几次三番的写过这些泥土里的孩子们,所以这一首,忍不住反复读了好几遍。质朴纯净的文字和诗人笔端的番薯,土豆,亲密无间的融为一体。


诗人在生活的土壤中,挖掘出的不仅仅有土豆和红薯,他还大胆地找到属于自己的矿脉,挖掘出了金子一样诗歌的宝藏。厚朴的乡情,恬淡的心态,酣畅,以及朴素畅达的语言风格,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都说文如其人,口语式的叙述,忍不住让我对诗人本身也生出亲切之感。


 《木柴》


在我们村里

成材的树木

成了桌子椅子柱子

它们的未来

取决于工匠


成不了材的树木

都成了木柴

送往灶膛

成为炊烟的一部分


木柴是多么幸运

它们一生的价值

只取决于自身的光与热


【翠儿品读】木柴是农村的百姓们必不可缺的东西,在诗人眼里,木柴能够被送往妒膛,成为炊烟的一部分,多么幸运。我猜想,诗人一定得到了幸福的真谛:幸福,不是一味的索取,苦心积虑,步步钻营,而是心甘情愿的付出。生命只有在被需要,并通过自身的努力,被世人认可的时候,才会彰显出她的价值。木柴勇于奉献的本质刚好与诗人的幸福观,生命的价值观不尽相同,以物言情,诗语质朴,描绘、勾勒意境和捕捉物象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没有深奥的句子,却能以情感的力量,给这一首诗注入巨大的活力。


 《花葬》


只有辽阔无边的大海

才葬得下自由的灵魂


人间凋零的每一朵花瓣

都是催人泪下的陪葬品



它们成为泥土的一部分

大地的命运休戚与共


【翠儿品读】整首小诗,仅有短短的六行,磁场却很大,像一幅画,骄傲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诗人以孩子般纯净的审美,把一颗赤子之心吐露纸笺。诗人取象于大海,意象壮阔,意蕴丰富。小诗虽小却藏得下一颗自由的灵魂,把读者的胃口吊起来,让人品出大味道,“人间凋零的每一朵花瓣,都是催人泪下的陪葬品”可谓匠心独运,让诗句开出人性的花朵,并让我们深深地嗅出其中的浓郁和芬芳。


《红酒是液态的火焰》


红酒是液态的火焰

一杯,足以唤醒体内沉睡的

万种风情


玫瑰是一团凝固的火焰

一朵,瞬间点燃心中储藏的

爱的火海


酒与玫瑰的结合

是一团火焰助燃另一团火焰


【翠儿品读】这一首小诗,应和主题里的火焰,诗意里充满灵魂的悸动与呐喊。爱的呼唤是无声的,却响彻灵海中的四海八荒,炽热的情感长久地窖藏,酝酿,水到渠成,妙手生香,风情万种。又以玫瑰与红酒助燃,言为心声,让读到这一首诗的人,也跟着诗人一起升腾起对爱的渴望。


《苦瓜》


苦瓜太苦了,它把大地的苦难

滴水不漏地纳入腹中


香瓜、西红柿、黄瓜,菜园子的邻居

才有了美味可口的味道


总有人把最脏最累最苦的家务干了

才有温馨舒适的家


【翠儿品读】


 “苦瓜太苦了,它把大地的苦难

滴水不漏地纳入腹中

香瓜、西红柿、黄瓜,菜园子的邻居

才有了美味可口的味道”


因为接近口语,让这一首小诗充满活泼的灵性,也因为诗意里的主角,都是百姓餐桌上平常的菜色,任何一个阅读者介入此诗,内心都会有一份共鸣。一首好的诗歌,大多在内心有一个灵感的碰撞,被诗人一下子喊了出来。温暖,人性里共有的善意便会在这一首小诗里闪出美丽的光芒来。从古到今,被传唱的作品都因为接近口语而活着,这就是口语诗的魔力。


《枸杞子》


到了秋天

枸杞子长大成人

为了弄清自己的身世

它想与大地

滴血认亲


【翠儿品读】我一直相信,只有让自己成为纯粹的人,才能描绘出诗歌里纯美的意境。仿佛返璞归真,需要经历从繁到简的蜕变。就像这一首《枸杞子》,长大成人以后,就把自己简约成一滴血,怀着感恩之心,渴望与大地血乳交融。依然拟人的手法,让全文鲜活生动,投射着诗人的主观意志。枸杞子,性味:甘,平。功能:养肝,滋肾,润肺。就像这一首小诗歌里的清幽,舒爽的韵味。




关于“十年好诗榜”,有话想说

 

《北京诗人》主编   木行之

 

 

今年网络诗选和《山东文学》下半月刊举办了“中国诗歌十年好诗榜(2001-2010)”选拔活动,对于诗人来说,这是个好事,争上了,多了一份荣誉,荣誉多了不压身;争不上也不损失什么,看看热闹也好。当尘埃落定,名花有主时,揭开那盖头,是丑婆娘,还是俊俏媳妇,自由人评说,而不是情人眼里出西施了。当然,以下仅代表个人观点与看法,或者茶余饭后的闲扯,不小心得罪了哪位诗人,请手下留情。时间紧,打字慢,谬误之处,请指正。

对于总结性或者说带有风向标性的诗歌版本与评选,本人目前还没有发现十分满意的,包括本人主编的《北京诗人——我最喜爱的诗歌》。孩子无娘,说来话长,去年是新诗诞生96年,本人搞了一次诗歌推荐筛选,原本打算选100篇结集出版,但最终选了68首,可就这选来挑去的68首,也不是首首满意,真正合心合意的,也不会超过50首而已。

但凑巧的是,68名作者中包含“十年好诗榜”中的五名作者,由于我选的是新诗以来的作品,作品上有些出入。这五位作者及我所选的作品是大解《两条河流》、大卫《我这是第几次写到玉兰了》、龚学敏《在长春人民大街》、雷平阳《祭父帖》、杨克《人民》。对比一下大解早期作品《两条河流》与获奖的《百年之后》,我们会惊讶地发现,那种想落天外、文采飞扬的大解没有了,现在的大解身上更多的是一种沉静与淡定。我个人认为相比于《两条河流》,《百年之后》已属于江郎才尽之作,带着一股暮气。大卫《我这是第几次写到玉兰了》不知写于何年,但我认为与其获奖的《荡漾》在写作手法上一脉相承,后者也早读到过,但总觉得少了前者“这一厘米的忧伤,勾肿了花萼”这样勾魂摄魄的感觉。另外,大卫写作上也常有让人遗憾的地方,比如前者“是头疼/淹没了偏头疼”,让人不知所云;后者“这喜悦的早晨/这狂欢的黄昏”表达也很随意,似乎欠点什么。龚学敏《在长春人民大街》,与其获奖作品《桃花诗》(组诗)相比,我觉得后者在诗艺上更进一步,臻于成熟完美,当初我没读到过,不然,我编的那本册子,很可能改选这首。这种写法现在很流行,可能也正好对了我的口味,关注的比较多些,其中优秀的诗人也很多,如西望长安、刘成渝、中华民工、月满西楼、李晓泉、华万里、刘不住等等,他们中的上乘作品,我不想再去细分,如果读者喜欢,可以去找,多读些。雷平阳的《祭父帖》刊发于《边疆文学》2009年第2期,这是网上消息,创作哪年不太清楚,但与其获奖作品《集体主义的虫叫》在语言上散文化比较严重,把诗写散了,让人少了些许阅读的快感,或者说少些让人激动、调动人情绪起落的妙句,当然这两首相比,我更倾向前者,毕竟前者有血有肉有故事。杨克《人民》,是我所选的作品与“十年好诗榜”惟一的交集,当初我选这首作品,犹豫再三,反复读了结尾那句,才下了决心选用,主要不满意的是前面的有些拖踏,让人感觉疲软。

其他五位获奖诗人,以前读过他们的一部分作品,陈先发的、西娃的获奖作品都读过,现在还有印象。陈先发的《前世》最后一句,“梁兄,请了/请了----”,妙极,我当时选《北京诗人——我最喜爱的诗歌》的时候,对此诗爱不释手,但终因前面技巧性过重,而放弃了。西娃的《画面》,构思很巧,视觉冲击力很强,但读几遍后,突然问自己,这是诗歌?也许,除了分行。徐俊国《小学生守则》、朵渔《妈妈,你别难过》、刘年《写给儿子刘云帆》也是不错的诗歌,称为优秀,不过分,但是否只此一首?恐怕未必。唐诗的《父亲有好多种病》与徐俊国《小学生守则》在写法上有相似之处,可以一较高下,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去比较。朵渔《妈妈,你别难过》、刘年《写给儿子刘云帆》中没有养眼的句子,如果说是十年没别的可选的话,我认为是站不住脚的,优秀作品就在站在那里,只是我们的眼睛蒙上了尘埃。

对于诗歌的赏析与评论,往往费力不讨好。我个人不太赞成“大彻大悟,揭示生命之奥秘”、“返璞归真,塑造本源”、“超脱之意,平素即神圣”等等这类危言耸听、噱头的词儿,一首诗歌而已,有你说的那么神乎和玄乎吗?你信吗?现在要整治标题党,诗歌评论的标题党,是不是也要整治一下?我想,只有当一个诗评家,趋于自信与成熟之后,他才不会弄这些抓人眼球、故弄玄虚的标题来推销其作品了。诗人亦是如此。

关于说有没有比“十年好诗榜”这十首更好的作品,答案是肯定的,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个人知识面有限,仅推荐两本书给大家,一本是老船的诗集《青春病历》,还有一本是且歌且骚主编的《平民诗歌选刊》(创刊号·2006年7月),答案可以去那里找。

当然,“十年好诗榜”对现代诗歌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与引领作用,有目共睹,希望今后有更多的诗歌活动,带给我们更多的好诗品尝。

2013年6月1日星期六

木行之于石门苑




附:木行之诗歌



《水井是故乡祖传的花瓶》



水井是故乡祖传的花瓶

清晨汲水的女子

是插入花瓶的一束花



《乌鸦》



乌鸦湿成了一滩墨渍

雨水无法洗净身上浓密的夜色


乌鸦喜欢在天空挥毫泼墨,终其一生

却未曾在高处留下一丝痕迹



《春天的马蹄声》



燕子回时,春天正马不停蹄

日夜兼程,收复失地


白雪大口大口地吐出

吞下的国土


昨夜是谁打马路过渡口

踏碎了冰面


信马由缰的春风

不经意点燃了桃花的火种



《水中》


垂柳早已厌倦了垂钓

而鱼群至今犹怕水中的倒影


水中分娩的花朵

它们的香气裸露着


月亮酒量惊人,蘸着夜色

将江水一饮再饮


《夜色》


夜色长势惊人

远山已被收入行囊


星星轻易找到黑暗的漏洞

三三两两,鱼贯而出


不食人间烟火的溪水直下谷口

肆无忌惮地洗白了一段夜色



《潮白河的荷花》


每到夏天

潮白河口吐莲花


千万盏佛灯

足以照亮心中的暗处


只有站在这慈悲的火焰上

蜻蜓方可全身而退



《唐》


黄鹤楼高高在上

万千诗句矮了一头


明月早已费尽诗人的酒量

烽火茂盛时,炊烟年年减产


一个妃子回眸一笑

醉倒一个唐朝



《村庄》


村庄这幅山水画

被夜色收藏着


东方破晓时

河水徐徐展开连夜书写的卷轴


睡莲在河面摆渡

失足落水的蜻蜓



《蝶恋花》


你信不信

蝴蝶是花的近亲

它们的相恋没有结果


从生辰八字来看

蝴蝶的前世

是离家出走的花瓣



《望庐山瀑布》


手握庐山这把巧夺天工的酒壶

倒出三千尺美酒


试问天下英雄

谁敢一饮而尽


大地笑而不语

它的肚量是奔腾的江河



《给岩焱》


每一块岩石的前生

都是冷却的火焰


每一团火的舞姿

只有风可以修剪


你抽取体内的炉火

春天正在捂暖山河


其实,一个火焰般的微笑

就足以催开枝头万千花朵



《泰山》


五岳之首

高处不胜寒


孔子来时

它有了平生第一个朋友


孔子走后

它成了一座永恒的孤山



《绝处逢生的松树》


悬崖边的松树

它能活着

全靠山拉了它一把


它若死去

一定是有风从身后

推了它一下



《古琴台》


涛声一起

琴声便索然无味


花开的声音

琴谱上从无记载


古琴台,它怀抱里的众生

早已失聪多年



《悬空寺》


究竟要修炼多少年

方可在悬崖峭壁间攀岩


翠屏峰腰间系着一座寺院

这块祖传的宝贝,从不离身


背后有恒山这座大靠山

对于风雨,一笑置之



《俸伯桥上的黄昏》


我来时,晚霞正从河面的跑道上

滑翔,起飞


黄昏把一枚落日硕大的蛋黄

下到了潮白河里


荷花频频举起高脚杯

晚风中相互致意,碰杯



《聊斋》


谁说穷书生的一生

最缺功名


荒山破庙勾人魂儿的狐仙

才是他赶考途中

不可或缺的伴儿


红袖添香

今夜只赏风月,因为红颜

是一本百看不厌的书


善恶有报,有情人

终成眷属

这些人世最缺的部分


他蘸着月光,下笔如飞

按着狐仙的指点,在书中

一一应验

一一成全



《少林寺》


嵩山是一记挥向天空的重拳

即将击中天空的面部,突然收手


因为清早扫地的老和尚,不经意间

念了一声阿弥陀佛


松树常年打坐,用内力轻松化去了

风刀霜剑凌厉的攻势


久居寺院的蝙蝠,偷学了上乘轻功

藏身檐角,倒挂金钟


枝头红石榴出拳的招式,花拳绣腿

少了几分阳刚之气


小和尚定力尚浅,山中野花

开口一笑,便神魂颠倒



《时光,也有歇脚的地方》


走神时,时光在心头

失去了歇脚的地方


比如雨丝,编织时光中

清凉的线条


比如林荫道,布满阳光

密密麻麻的针脚


起风时,弱不禁风的花瓣

与蝴蝶共振



《碑》


一块石碑

太像大地吐出的舌头


石碑无言,留下几行字

总有人来指认历史与身世


我十分同情石碑的苦处

一生都被人误读


石碑这块巨大的舌头

竟无法吐露半句真相



《登高》


终于登上山顶,去年的菊花还活着

我也就放心了


菊花莞尔一笑,见我来了

它心中的一块石头也就落地了


在凌厉的秋风面前

我们都颤巍巍地活着


心中有千言万语,却又无话可说

一块席地坐会吧


下山时,风把云朵往山上推

把红叶往山下赶




《红叶是新娘蒙着的红盖头》


 

她顶着一块红盖头,站在秋天深处

她等待的人儿,也许正从远方

日夜兼程,打马赶来

 

说好了小树林里不见不散 

她为这一天,准备了一个春夏

每一阵风路过,都想掀开红盖头

她低头含羞,沉默不语


如果你不抢在十月之前

来到她面前。说出你滚烫的心事

她只能按时向秋天,如数交出

积攒的红。那是秋风剪碎了的红盖头


2011-1-20



《犁铧》


挂在南墙上的月牙儿

是从不上锈的犁铧


一副上好的犁铧

总能传几代人


只是传到我,已无片土

犁铧毫无用处



《钉钉子》


就把我这枚钉子,钉在

祖国的大地上


要紧,要深,要与泥土

根连着根


除此之外,无法体验大地的苦难

与切肤之痛



《良相》


当年,他们也是一剂良药

用来医治天下的疑难杂症


在历史的熔炉中熬久了

只剩下一副药渣



《无名寺》


出家人四大皆空,名字

对我而言,多此一举


世人叫我无名寺,我却想

把无名二字也省掉


我求佛祖把沾福带喜的名字

全部赐予众生


当年建造我工匠,是我的生父

谁曾留下姓名


让我随了他们,无名无姓

广积善果,了此一生



《过橡皮山》


到了橡皮山,海拔3817米

放心大胆地把云朵踩在脚下


山上雪白的羊群,一半吃草

一半被云吃了,又吐了出来


山峰似一块橡皮,将天空

越擦越干净



《漂泊的石头》


河里的石头轻易不张口

张口就能咬出浪花


大大小小的石头,跟着河流

一生都在漂泊


有些石头实在走不动了

躺在沙滩上,一动不动


好事者重新将它们扔回水中

扑通一声,像走投无路投河自尽的人



《中秋》


月亮是谁甩出去的饵?

钓全天下的思念


为什么总是月圆时

身在异乡


菊花抱成一团团

年年此刻,笑我



《那年秋雨》


秋雨打了一夜又一夜点滴

未能治愈黄叶的病


秋风说可以停药了

没有黄叶活过秋天


我提心吊胆,生怕秋雨一停

阴阳两隔



《诗人的一生》


当年率领十万个汉字游山玩水

走到最后也就剩下几行字


好词好句全给了好山好水

助长江山的妩媚


那些不适合留在人间的

我把它们带进墓地



《登高》


终于登上山顶,去年的菊花还活着

我也就放心了


菊花莞尔一笑,见我来了

它心中的一块石头也就落地了


在凌厉的秋风面前

我们都颤巍巍地活着


心中有千言万语,却又无话可说

一块席地坐会吧


下山时,风把云朵往山上推

把红叶往山下赶



《西藏的云》


那些走不动的云,落在雪山上

歇歇脚,就成了雪


雪山上的雪动身启程了,就成了云

四处漂泊,四处化缘


我害怕那些走不动的云,落到我头上

久而久之就成了白发



《扫地僧》


扫地僧姓甚名谁

书上没有记载


他扫过的每一片落叶

都没受到二次伤害


他把一枚硕大的指纹

摁在月亮上


黎明前落水的星星

被肩头的一担水桶救起



《刻碑》


盖棺定论,必须有所割舍

太多东西刻不下


就刻下姓名,生卒年月

剩下的留给后人评说吧


石碑就像个挺直的腰板

再也不用跪着苟活于世



《砍柴》


叶落归根,一年一季

正是砍柴好时节


砍柴决不能刨树根

留待开春发芽


为供养树芽,树根豁出命

从土壤中抓取更多的东西


我们砍柴。谁在砍我们

一代又一代人



《每一扇窗户都流出光亮》



夜色已深,我只想静下来

看取水的人取尽天上灯火

 

每一扇窗户都流出光亮

秋风一起,天下就凉了

 

大唐盛世。最幸福的事

莫过于一起虚度光阴



《走班族》



路过的每一棵树木都是故人

经过的每一张面孔都是过客

 

路边的月季简直是个俏丫头

我一看她,她的脸蛋便红了

 

没有车马,就用双腿一步步

丈量五彩缤纷的季节



《白  露》



深夜看花的人,脸上接到露水

秋天的味道凉嗖嗖的

 

一朵花瓣压着一朵花瓣

共用一滴眼泪

 

莫非我脸上刚刚接到地就是

超重的那一滴



《草  原》



草原若是平静的大海

山峦便是凝固的海浪


雪山应是结冰的云朵

喊一声便会风起云涌


羊群唯恐青草高过自己

不辞劳苦地修剪草原



《在秋天》



满山的黄叶是高飞的黄土

遍地的黄土是归根的黄叶

 

黄叶与黄土共用一个肉身

黄叶终究化为黄土,现出原形

 

在秋天,风雨是自然法则

铁面无私的执行者



《火烧云》



铺天盖地的火烧云

欲将秋水烧开

 

晚风越吹越凉

把温度一降再降

 

一盏忽明忽暗的渔火

点燃远去的背影




《月满西楼》


上翘的檐角恰似一个钩

与天上弯弯的月亮

互相勾着

那就让它们拉钩上吊

一百年不许变


我们都笑了。我说快看:

月亮被天空搂在怀里呢

你的拳头落在我肩上

我肩上有了重量

有了你的香

 

《楼兰王国》

 

不知远古的楼兰王国

究竟种下了多少人烟

我若是一棵胡杨

只想在它的泥土里扎根

 

看着楼兰美女出嫁

生儿育女,反弹琵琶

看着远道而来的河流

在历史的叉路口走丢

看着空阔的天空

徐徐落下黄昏的帷幕

送走最后一批飞雁

看着人世间的繁华

逐渐成为时光的弃儿

 

我将成为一节枯木

埋进无边无际的黄沙

成为这个王国生老病死

惟一的见证

 

《吕洞宾》


回到终南山才知道

原来童子身没有用处

时而不时得消耗真气

逼退内心的冲动


早知不如路过洛阳那晚

与白牡丹开房

对着月光泄掉纯阳


而今甚至羞于花下打坐

落花一片化了弱水三千

 

《杨花》

 

其实杨花根本不懂水性

拉她下水的风全身而退

 

水中的杨花柔弱无骨

一波接一波的水浪

在她体内进进出出

耗尽最后一丝光泽

 

杨花的肚子一天天大了

身子越来越重

最后被水压在湖底

永世不得翻身

 

《骑在山背上的老屋》

 

年久失修的老屋

一屁股坐在山的脊背上

就像一个孩子

被高大的父亲扛在肩头

 

许多次村里发大水

差点从山背上滑下来

好在老屋的墙基稳

深深嵌入山的肉体

 

老屋是爷爷传给父亲的

父亲又把它传给我

转眼又过几十年了

烟囱依然倔强的立着

冒着填饱生活的炊烟

始终没有被风雨扳倒

 

《给玉米搓澡》

 

玉米的一生挺直腰杆

它们只向季节交出果实

父亲用一条扁担和两只箩筐

把养家糊口的玉米挑回家

 

解开一层层遮风挡雨的袍衣

赤裸裸的身体一览无余

我们给它们摩顶受戒

去掉修长的发丝,六根清净

 

然后开膛破肚,刨几道口子

给它们搓起澡来,势如破竹

黄金般的颗粒就像零碎的阳光

滚落得满地都是

 

《奶奶的坟》

 

这块土地的肉体上长着一个包

二十多年来,她与这块土地血肉相连

曾经翻耕过、播种过、收割过的人啊

那疼我的、爱我的、呵护我的人啊

长眠生她、养她、埋藏她的土地

 

春天开花,秋天结果,她一定惦念着

一年四季风调雨顺。稻子抽穗,麦子吐芒

黄灿灿的果实,都穿上太阳和星星的光亮

她会听见的。这三月的梅雨,斜靠在村庄肩头

编织稀稀沥沥的愁绪。自从离去之后

年年此刻,我的心都为你潮湿

 

《寻找鸟声》

 

风翻动树林

寻找深藏的鸟声

成千上万的黄叶

被秋风含在嘴里

吹出萧瑟的歌声

 

它们成天呆在枝头

看鸟儿起飞,降落

也学会了驾驭秋风

以飞翔的姿势逃离

 

在纷纷落木当中

一定有鸟儿停留

弱不禁风的枝桠

在微微的颤抖

 

《上梁山》

 

上了梁山才开了窍

只有落了草

才能替天行道

 

梁山是个好地方

皇帝老子管不到

有肉一块吃

有酒大碗喝

不必担心被下蒙汗药

梁山上女人真少

可以随地洒尿

 

等劫了生辰纲

又有几条好汉入伙

一旦上了梁山的船

就皇帝老儿对着干

 

                         

诗人简介:


木行之,湖北南漳人。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现居北京顺义。自大学时开始文学创作,在《岁月》、《绿风》、《诗潮》、《诗友》、《情诗》等几十种刊物发表过诗歌、诗评两百多首(篇),著有诗集《漂泊的石头》,有作品获奖,入选《2008奥运诗选》、《华夏诗人作品选(2010年卷)》等十多种选集。自主创办和主编《北京诗人》纯诗歌刊物。

今日名言

        “诗人不必要充满灵感地升到天上,在大地飞翔,他的使命不是在于离开大地,飞上天去摘取星星,他是永远也得不到它们的。诗人的任务在于从他所及的范围内闪烁着的东西中创造出新的星星。”(法国·勒韦尔迪)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